厨房里的浪漫故事

责任编辑: powerlegion.com

对于改开历史的回忆,最有意思的部分是社交媒体上各种关于老钱与新钱的描述与争论。在社交媒体的初代,微博上还有类似南阳周公子之类玩笑一般炫耀祖上的富裕与奢侈。而到了HBO电视剧《继承之战》全球播映之后后,关于老钱的讨论又成了网上的热议,它的出现与网红的潮流时尚结伴而行。看到苏宁失去国际米兰俱乐部的消息,虽然在中国年轻从来不是问题,但是老欧洲的足球豪门里面,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与一个而立之年的年轻人的交流,总还是会有些悬殊的距离感。

而在电影《法式火锅》里面,在美食家多丁•布凡特(Dodin Bouffant)以及厨师尤金妮(Eugenie)眼里,今天社交媒体时代的各种短视频之中所流行的“吃哭了”、“吃得扶墙而出”或者各种打着饱嗝儿、剃着牙花儿的食客,恐怕真谈不上什么新钱老钱的差异,确切地说,那种完全是两个世界对于食物关系理解的巨大差异。作为观众,观影本身的行为是短暂的,而让观众可以完全迷失在其中的电影真的是少之又少。

食物都是会腐烂的,人们的爱情也会腐烂,人们曾经仰慕的美好肉体也会慢慢腐烂,然后那间充满了阳光的厨房会被黑暗所笼罩,那些曾经热爱的灵魂伴侣开始患病,然后慢慢地衰老,直到有一天彻底的长眠不醒。高级的情感总是充满了哀伤与遗憾,那种大快朵颐的豪横甚至连前菜都算不上,最多也就是餐前待客的花生米与荞头。因为我们始终要离开电影院回到现实生活中去,那种电影院灯光亮起我们不得不离开的遗憾,是对一部美食电影造就的沉浸感最大的褒扬。

《法式火锅》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讲述了十九世纪末法国一座豪华乡村庄园中,伯努马(Benoit Magimeil)扮演的美食家多丁和由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扮演的厨师尤金妮之间相知相爱的故事。影片开头长达40分钟厨房戏流畅而低调。没有慢动作食物翻腾的炫耀,完全是那种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还没有出现之前的1885年的法国乡村的情景,也没有今天上海高级餐厅所标榜的那种需要消耗几十斤青菜只炒一盘菜心给客人的浪费。

影片的一开始就是尤金妮在菜地里面熟练地收割生菜,随后将花园里面收获的生菜放在盐水里面烫灼,之后在冰水里面冷却,拧干生菜上面的水份,浇上黄油与小牛肉一起炖煮,一连串流畅的镜头马上让观众产生了一种偷窥的感觉。千万不要在饥饿的时候去看这部电影,这是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的亲身体会。各种厨房特有的声响,炖汤时候汤水沸腾的声音,花园里面小鸟鸣叫的声音,镜头里面炖煮的小龙虾、炙烤的小牛肉里脊、向大口铜锅里面倾倒着白葡萄酒、大菱鲆鱼在牛奶中煮着,这些镜头流畅得犹如芭蕾舞蹈一样的美好,展示了法国米其林厨师级别的烹饪过程。还有各种厨房里面忙碌而不慌乱的烹饪场景,在一种狂想式的电影镜头滑行拍摄下,让那种享乐主义美食场景之下,身体与精神的舒适滋养,通过很短的创造美食的过程中,超越了观众观看精美法式大餐制作过程的感官享受,从而让观众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关于性、爱情以及性感的关系,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食物是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快乐的替代品。

电影改编自作家马赛尔•鲁夫(Marcel Rouff)在1924年创作的小说《热情的美食家》,小说里面所探讨的创造性的浪漫关系,让食物的烹饪过程成为了一个美好的背景板。这部以1885年的法国乡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展示了法国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美食传统的农业大国,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监督生产优质葡萄酒以及农产品的基础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以此来增加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法国的乡村小馆以及巴黎的小酒馆已经成为全世界美食爱好者心目中的天堂,而法国人对于烹饪艺术的热爱呈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倒是显得有些语无伦次。反而是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无论是《料理鼠王》(国内译为《美食总动员》)还是《浓情巧克力》都是以美国人的视角去演绎典型的法国美食环境之下的人类情感话题,倒是在全球各地引起共鸣。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浪漫的法式餐饮行业,来传达有关食物的革命性以及食物的能量之下所带来的各种有关人生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思考。

而导演陈英雄的美食电影则是通过那种让人看完有些昏昏欲睡的催眠般的食物温暖,让观众感受着主人公对食物的热情以及对一个人产生的热情并无二致。当我看到女厨师尤金妮努力地吃着黄金烩饭以及蔬菜煎蛋卷的时候,真的会被那些美好的食物回忆亲密地打动,那种感觉跟紧紧拥抱所爱的人产生的味道是一样的,在被打动的那一刻,其他的一切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有的时候法国人说旺盛的胃口即便不具有英雄般的气质,那也都是一种令人钦佩的美德。或许这就是一顿饱饭所带来的感受是无法用逻辑或者用理性可以去解释的快乐。

男主人公多丁对新来的女孩学徒说了一句中年男女对待感情的成熟评价:“一个人在四十岁之前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美食家”。他说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对人生处于秋季的中年恋人关于成熟味觉的体验,通过一顿难忘的聚餐而产生的感情纽带,是他们懂得成熟味觉的人生礼物。一顿饭所带来的情感,以及对于传统烹饪手法的热爱,也是这部电影一直所提倡的。就好像最后一道为了欧洲王子所准备的法式普通炖菜,由煮熟的牛肉和蔬菜组成,完全是传统法国烹饪的原教旨主义者的熟练表达。而电影中出现一切的菜肴都是传统法国特色的一部份,用那些不那么古板的菜肴来展现惊喜、愉悦以及吸引,都是多丁面对熟悉法式传统菜式的尤金妮的一种尝试。多丁认为这就是一种被认可的高级美食的诞生,也是整部电影所设定的文化转型时代的诞生。

想到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很多朋友去第一次去欧洲公干的时候,总喜欢买一口上好的欧洲铁锅的流行往事。其实在今天看来,这是预示着人们在生活逐渐美好的丰盛时期对于精致生活的一种向往,从休闲快餐转向精致美食,也是过去90年代末到千禧年初的那段时间的饮食风尚。

记得之前曾经也在专栏中介绍过的另外一部丹麦美食电影《巴贝特之宴》,颠沛流离时代不仅切断了人们对受人尊敬的食品的机会,也耗尽了那些致力于饮食艺术的人们的精神向往。当法国厨师巴贝特从巴黎公社的战乱中逃离巴黎之后,她跑到丹麦的乡村为那对新教的姐妹工作了十多年,后来因为中了法国的彩票而有可能回国。她并没有返回法国,而是将所有的奖金都花在为那个小镇居民准备的一次丰盛的晚宴上面。在动荡年代里面的美食,就好像一种平静年代盛行的某种音乐或者某种文学作品,在海龟汤、酿鹌鹑以及朗姆酒蛋糕的陪衬下,法国女性的烹饪天赋以及烹饪能力,让她在北欧的乡下变成了来自法国的女神。

这部伟大的美食电影,就好像其他几部我一直很喜欢的美食电影一样,准备饭菜的过程都象征着某种意义,一种跟爱有关的劳作,一种满足的概念,一种制作精致而美丽的东西所固有的忧郁:那些美好的食物将在一个小时之后成为记忆。在一起吃饭的欧洲王子的特使看来,跟美食家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吃一顿充满了疯狂炫耀的盛宴。而对于号称“美食界的拿破仑”的美食家多丁以及他的厨师尤金妮而言,咸味和甜味,酸辣的味道、果汁与奶油的味道,还有各种涩味都不是纯粹生活中所需要的。葡萄酒、酱汁以及菜肴的随意混合,说明了这不是品味不是很好而是说明了根本没有品味,真正的美食家是不会做出这样的盛宴的。

对于美食家来讲,盛宴的缩影就是优雅,就好像女厨尤金妮在厨房里面指挥烹饪的过程一样,厨师需要拥有非凡的直觉,那种犹如伟大的画家一样精湛的直觉,她对于事物的味道如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蕴涵着人类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渴望一样,而这种渴望和爱情一样,很难用理性去分析出来,人们都知道每个人自己的遭遇都会和人生的盛宴交织在一起,但是最终人们都还是会选择品尝它。

比诺什扮演的女厨师尤金妮有着一种法国女性的美德,她是她自己的,她不属于任何人,因为她自己选择与谁、什么时候分享自己,都是她自己的愿望。而多丁说:“幸福就是继续渴望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但是你,我曾经拥有过你吗?”他们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多丁是家里的男主人,而尤金妮是厨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偶尔的恋人,他们睡在不同的卧室,多丁偶尔会向尤金妮求婚,而尤金妮总是拒绝他。在我国具有极具哲学意味的美食名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以及张爱玲那句“想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就要抓住这个男人的胃。”都在表现着人们在食物与爱情的关系上各种处心积虑的思考。但是在这部电影里面人们看到的是尤金妮的自信与坦然。经典优雅精致的比诺什在演绎着最为感人的男女关系,而伯努马扮演的美食家,那种激情和粗旷的优雅也让他成为了一个充满爱与悲伤的男人。

导演陈英雄将欢乐与心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镜头在两人之间悠闲地来回移动,仿佛是在邀请观众参加他们的对话。有趣的是,比诺什和伯努马两位演员在现实生活中曾经是一对情侣,并在1999年一起生下一个女儿。比诺什在后来的媒体采访中还曾建议每一个女演员都跟自己前男友拍一次电影。所以导演陈英雄是希望通过两位伟大的演员去构建一个电影的结构出来,而观众是可以从他们的关系中所感受到的表现力更多地去感受故事的结构,而不是他们之间的表演。在前几天看到的新闻得知导演陈英雄将会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出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他的一系列作品从1992年的《青木瓜之味》到《三轮车夫》还有著名的《挪威森林》都会放映,当然还有这部在去年戛纳电影节最佳最佳导演奖的《法式火锅》。

据说这部电影的摄制人员在电影拍摄工作结束之后都变胖了,因为他们并没有去寻找一个美食家去做影片中的食物设计,而是决定拍摄真实的食物,然后每次拍摄完成之后都要把这些拍摄食物吃掉。特别是拍摄用香葱和碎薯片制成的黄金煎蛋卷的那道菜的时候,食物可以食用的质地在镜头前面表露无遗,烟雾以及蒸汽还有食物冷凝时候的视觉效果,都让这道菜具有一种与社交媒体上所呈现的--从顶部拍摄的食物照片截然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自然光的使用让食物看上去足够美味,这让我想起在各种晚宴上使用专业的射灯从上往下拍摄食物的美食博主。显然电影导演的心思跟美食博主处理图像的心思大相径庭,毕竟社交媒体九宫格里面出现的食物照片都在手机的屏幕上面闪闪发亮,但是完全没有温度,也没有温柔,就好像他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一样。

文章编辑: powerlegion.com

寻味在北方

范庭略:从黄骅的海鲜到沈阳的“过年菜”,走马观花的旅途中,品尝的不仅是风味和手艺,也能领略到不同的人们所相信的生活。

追溯英伦自助餐衍变史

张璐诗:自助餐在17世纪由法国传入英国,而且最初也并不是“简陋”和“不讲究食物”的代名词。

当名厨们熄灯离场

范庭略:怀旧与创新是餐饮行业的持续主题,随着时间流逝,有多少人会记住那些激流勇退的名厨?

冰箱与口味

范庭略:冰箱的诞生,代表着追求“味道新鲜”的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一场笨拙胜利,这种胜利也深远地改变了人们的口味。

新疆风味在上海

范庭略:这些在上海扎根的新疆风味餐厅大多不追随潮流,但不难感受到他们对于故乡味道的自信,以及与这座城市的烟火气相融的努力。

让世界看见中餐,无法一蹴而就

苏丽雅: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三位明星中餐厅主厨,讲述他们如何在行业的复苏期保持深耕与前进。

气温最极端,口味最诚实

郑静:梅雨季“大火收汁”,上海的高温曝晒如期而至。不管什么“City不City”,不少上海本地人的夏天日常,是从那一碟糟味开始的。

纪念安东尼•伯尔顿:美食掩护下的政治动物

范庭略:他改变了世界对食物与旅行的看法,他的写作让那些营营役役的餐厅吹鼓手们瑟瑟发抖,但是最终他却没有治愈自己的人生。

饮食阶级论

真人秀《黑白大厨:料理阶级之战》以独特视角聚焦烹饪及饮食文化,并引发了美食爱好者们的讨论:饮食的阶级鸿沟在哪里?

面包与生活

范庭略:生活和面包一样,过去的一千多年都没有改变,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样子,生活是我们记住的样子。

小笼包沉浮

范庭略:面对餐饮业的凛冬,该如何看待一家中式点心连锁餐厅在不同市场的进与退?